TD 华为数据卡 ExpressCard接口

| No Comments | No TrackBacks

ET6282

差异化的T口设计
全埋设计
TD-HSDPA  下行:2.8Mbps
TD-HSDPA/EDGE双模自动切换
1900/2100MHZ双频段
短信业务
PC语音业务
即插即用
 技术规格   常见问题解答  展开所有 合并所有

产品规格
尺寸(长 × 宽 × 高):75×54×5mm
重量:<40 g
接口:ExpressCard/54
天线:转轴天线
SIM/USIM:标准6 PIN SIM卡接口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Vista 操作系统
工作频段:GSM\GPRS\EDGE双频:900/1800MHz;TD-SCDMA/TD-HSDPA:1900/2100Mhz
技术标准:GSM / GPRS/ EDGE/TD-SCDMA / HSDPA:3GPP R99,R4,R5
主要功能
高速数据业务
即插即用
短信业务,彩信业务,PC语音
电话簿
流量显示及统计(数据业务)

 

ET8282

差异化的EXPRESS口设计
全埋设计
TD-HSDPA  下行:2.8Mbps
TD-HSDPA/EDGE双模自动切换
1900/2100MHZ双频段
短信业务
PC语音业务
即插即用

 技术规格   常见问题解答  展开所有 合并所有

产品规格
尺寸(长 × 宽 × 高):75×34×5mm
重量:<40 g
接口:ExpressCard/34
天线:转轴天线
SIM/USIM:标准6 PIN SIM卡接口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Vista 操作系统
工作频段:GSM\GPRS\EDGE双频:900/1800MHz;TD-SCDMA/TD-HSDPA:1900/2100Mhz
技术标准:GSM / GPRS/ EDGE/TD-SCDMA / HSDPA:3GPP R99,R4,R5
主要功能
高速数据业务
即插即用
短信业务,彩信业务,PC语音
电话簿
流量显示及统计(数据业务)

 

ExpressCard的相关知识:

ExpressCard模块的物理尺寸具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宽度为34mm的ExpressCard/34,另一种是宽度为54mm的 ExpressCard/54。它们的长度均为75mm,厚度均为5mm。主机系统可以为这两种宽度的模块中的任何一种提供相匹配的插槽。应该注意的是,34mm模块的一个好处就是它能兼容于54mm规格的插槽当中,而反过来却不行。

 

笔记本接口PCMCIA和EXPRESS CARD区别?

1、PCMCIA总线分为两类,一类为16位的PCMCIA,另一类为32位的CardBus。CardBus是一种用于笔记本计算机的新的高性能PC卡总线接口标准,就像广泛地应用在台式计算机中的PCI总线一样。该总线标准与原来的PC卡标准相比,具有以下的优势:

第一,32位数据传输和33MHz操作。CardBus快速以太网PC卡的最大吞吐量接近90 Mbps,而16位快速以太网PC卡仅能达到20-30 Mbps。
第二,总线自主。使PC卡可以独立于主CPU,与计算机内存间直接交换数据,这样CPU就可以处理其它的任务。
第三,3.3V供电,低功耗。提高了电池的寿命,降低了计算机内部的热扩散,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第四,后向兼容16位的PC卡。老式以太网和Modem设备的PC卡仍然可以插在CardBus插槽上使用。 



  PC卡式网卡的缺点是要占用一个PCMCIA插槽,而且发热量比较大,网卡拆出来后携带也不方便,当然,它的优点是选择自由,你可以选择这一品牌的网卡也可选择另一品牌的网卡,不像内置式网卡那样被限制死。目前支持PCMAIA接口的网卡有很多,包括调制调解器、10M网卡、10/100M自适应网卡、GPRS网卡、CDMA1X网卡等等。

2、 Express Card扩展接口。这是由PCMCIA联盟推出的新规格,Intel最新的Napa平台也已将纳入标准。Express Cards技术凭借其低功耗,低热量,速度快将PCMCIA抛在身后。

Express卡小巧灵敏,超薄超轻,如今主要有两种规格。如果制造商标识为"标准"Express卡,这便是指比较大的一种规格,54mm宽,5mm厚。比较小的一种规格是ExpressCard/34。这种卡34mm宽,5mm厚,不仅体积小而且具有兼容性,可插在Express/54插槽中。

Express之所以分为两种规格,是有其原因的,小体积和功耗的ExpressCard/34主要用于笔记本电脑中,依靠"袖珍"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其技术特点而且还节省了笔记本中宝贵的空间和电池寿命。可谓一举两得。 

Express/54卡热量比Express/34多60%,耗电多意味着Express/54在当今即将投入生产的型号为1.8"硬盘驱动器中有将会有用武之地。鉴于两者的差别,ExressCard/34 的电源为1.2watts而ExressCard/54是2.1watts。

 

笔记本常见接口功能解析

http://zl.pcw.com.cn/post/218/44940

 

为什么ExpressCard不能取代PCMCIA卡

http://tech.163.com/digi/07/1024/03/3RHONCJA001628BV.html

在笔记本电脑产品中,为了保有纤细的身材,扩充性一直以来是被牺牲的一环,虽然具备了USB或1394接口,但是这些接口的速度表现却总是差强人意,且往往都会严重影响到系统的整体效能表现。

随着CardBus(或称PC CARD、PCMCIA接口)架构的出现,其基于PCI电气规格的可扩充架构,不仅拥有了更好的接口效能,内插式的设计,也能在最低限度影响外观的前提之下进行功能的扩充。

由于速度、扩充能力与技术成熟度皆相当完备,对于外围研发厂商以及消费者而言,CardBus已经是相当完美的架构。而当PCMCIA组织开始推行基于PCI Express技术的ExpressCard架构,由于与主板芯片组做结合,因此理所当然的被钦点为CardBus的后继者。然而ExpressCard在推广力道上,并不如过去CardBus般顺遂。

ExpressCard与CardBus的尺寸与沟通协议方式比较,ExpressCard能够节省笔记本电脑的生产成本,但是对于外围却无太大帮助。

● 短时间内难以取代CardBus

过去CardBus得以成功推广的关键,主要是下游厂商提供了足够的外围产品种类与数量,消费者可选择性大,虽然随着各种高带宽应用的出现,基于PCI技术的CardBus可能就难以负担。但是这些高带宽应用毕竟仍是少数,大部分的消费者对CardBus的需求都停留在电视卡、IO扩充卡等低带宽应用,如果将这些低带宽需求周边照本宣科转移到ExpressCard平台上,似乎必要性并不大,且PCI技术成熟度高,厂商熟悉度也高,在设计与生产,以及最后的测试流程上,也较能有效率的掌握,因此不只各周边大厂仍持续推出CardBus产品,连笔记本电脑也对CardBus接口持续支持,比如说联想在X61笔记本电脑中,仍然持续采用CardBus接口,部分笔记本电脑大厂也都持续着对CardBus的支持与内建,反而没有整合ExpressCard。

● 技术优势不够明显

现有的PC卡,也就是CardBus,是平行式的架构,要用68pins(针脚)与PC相连,同时还需要控制芯片把数据传输到现有的PCI端子上。而新一代的ExpressCard则是内建了2个序列型的端子做为交换数据之用,这2个序列架构包含了USB2.0及PCIExpress标准可供选择。透过序列技术,可以大幅缩减接脚,事实上,ExpressCard只需要26个针脚,因此理论上来说可以让PC厂商更容易采用,但是从该标准推出至今,仍缺乏足以推动其普及性的关键应用。

一般上来说,虽然ExpressCard具备了尺寸小、传输快、低成本的架构优势,但是与CardBus相较起来,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存在,首先从尺寸来说,虽然34mm版本的ExpressCard具备了极为迷你的体型,但是一般外围方面往往为了迁就于厂商的制造技术,而仅能使用54mm版本的插槽,就尺寸方面并无太大优势存在,虽然54mm插槽也兼容于34mm扩充卡,但是34mm扩充卡插入时的稳定性就要大打折扣。低成本方面的优势也局限在笔记本电脑制造端,终端产品无法从此得到太多好处,也因此降低了外围制造商从CardBus转移到ExpressCard的意愿。

PCMCIA组织虽然夸下海口,要让ExpressCard在2007年全面取代CardBus,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在前端厂商(笔记本电脑厂商)与后端厂商(外围生产厂商)皆没有配合意愿的情况之下,其实推行起来困难重重,截至目前为止,CardBus产品仍然在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ExpressCard所预期产生的推挤效应并不明显。

● PCI Express解决泛PCI的天生的限制

在PC平台上,PCI接口为了取得更大的可用带宽,出现了不少应用变种,比如说PCI-X和"进阶图形端口"(AGP),就藉由增加总线频率来提供更高的带宽表现。但是增加频率有其副作用存在,举例来说,总线可以路由的距离,以及总线收发器可以驱动的接头数目同量减少,这就形成了将PCI总线分割为多重区块的概念。这些区块的每1个都需要从主机驱动芯片,路由1个完整PCI-X总线到每1现用的插槽中。

例如,64位的PCI-X的每一区块需要150支接脚。很明显这在实作上成本颇高,且对于路由、主板层数和芯片包装接脚输出都有所限制。这种额外的成本只有在非常重视带宽的场合,像是在服务器中时,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在讲求成本的PC平台上,就形成了推广上的障碍,因此PC平台从头到尾都维持在32位33MHz规格,在带宽方面几乎毫无进展。

当PCI Express技术推出之后,桌面计算机平台对此技术配合度非常高,除了因为主要主板芯片技术龙头Intel全力推行以外,台式机平台对于带宽的需求非常的渴切也是关键之一,毕竟PC平台可涵盖范围可从服务器领域到高阶游戏计算机,其在储存应用上与高阶显示适配器的产品上,都是主要的带宽消耗者,当时的AGP接口或PCIX接口所能提供的带宽已明显不敷使用,因此在业界龙头的主导下,辅以消费者的需求,PCI Express规格的推广可以说是顺水推舟。

● 带宽要求不高市场需求降低

然而在笔记本电脑平台上,基于PCI架构的CardBus技术虽然也有着同样的问题,但是笔记本电脑对于带宽的需求并没有那么迫切,一般常见的USB或1349外接方式,虽然在带宽表现与处理器占用上不甚出色,但是也足以满足外接式储存、收看电视或其他一般性应用。然而基于PCI Express技术的ExpressCard在技术特性上,除了带宽更为庞大以外,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吸引人的特性,即便具备了较低的功耗,但是缺乏更关键的应用助力,让此标准的推广显得有些停滞不前。

对带宽需求最大的应用,要属显示适配器与储存界面这两大区块,而恰好笔记本电脑对这两大区块的功能需求并不强,许多主流笔记本电脑甚至只采用整合的显示接口,未另加独立显示模块,对带宽的需求更是不明显,而针对储存方面,一般人也只会选择在方便性与性能平衡点最佳的USB外接式储存媒体,ExpressCard虽然具有eSATA之类的扩充卡产品,但是主流的储存装置,包含硬盘机、固态硬盘等,其最高传输效率也仅在100Mbps以下,一般CardBus(带宽约133Mbps)就足以肩负起此种传输任务,消费者并不会因转移到ExpressCard接口上获得多少好处,加上笔记本电脑的使用者多半也不会有高速磁盘阵列的需求,因此在应用更是倍受限制。

● 机会在台式机平台发展

由于ExpressCard基于PCI Express规范之下,在带宽的扩充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加上台式机也逐渐朝向精简、时尚的概念去设计,体积势必无法像目前的PC机箱那般庞大,采用ExpressCard作为其扩充接口,便可以轻易的在维持机壳体积的小巧之下,进行最大限度的功能扩充,且不用拆卸机壳。

PCI Express最新规格已经获得通过,虽然ExpressCard不会那么快就把技术参数调整到符合最新规范,但是其带宽的倍增,以及诸多新特性,也同样有助于ExpressCard的推展,比如说,耗用带宽最凶的的高阶显示适配器可以独立为单一模块,具备独立供电能力,并利用ExpressCard接口链接到计算机上,而若想要扩充计算机的储存空间,也可以利用ExpressCard接口外接专用的硬盘柜,那么计算机内部的PCI/PCI Express插槽便可以逐步被取代,取而代之的就是2到4个不等的ExpressCard插槽。

● 进一步扩展应用广度

当ExpressCard在桌面计算机市场与高带宽需求周边得以推展,加上原本就具备的低技术门坎外围应用,可以交织成完整的产品阵线,由低阶应用到高阶族群,形成完备的市场推力,并且过渡到笔记本电脑平台上,满足过去笔记本电脑所甚少接触的领域,比如说笔记本电脑使用内建独立型显示芯片,通常是为了满足游戏或特定绘图应用。

然而这些应用在进行时,通常都是在具备固定供应市电的环境之下,甚少会有人在外面行动时进行这些应用,如果将独立显卡制作成ExpressCard接口,在不需要独立显示功能时,除了能够有效降低系统功耗以外,也可以在效能不敷使用时,简单购买新的ExpressCard显示模块来进行升级。而不必像现在,如果对新的绘图技术与规格有兴趣,就必须整部笔记本电脑换掉,形成浪费。

而过去笔记本电脑在储存方面总是捉襟见肘,如果想要扩充,也多是迁就于成本与方便性,采用效能不彰的USB接口来连接外接储存媒体,当1个或多个ExpressCard插槽被内建在笔记本电脑上,消费者可以很容易的在笔记本电脑上使用大容量的外接eSATA产品,兼顾效能、成本以及方便性。由于体积、功耗与带宽无法与ExpressCard相提并论,这些应用在CardBus上将难以达成,因此也将能成功挤压CardBus市场,并将其淘汰。

藉由类似的应用,我们也可以预期到桌上型平台与笔记本电脑平台的外围统一化,桌上型平台空间大,可内建多组插槽,而笔记本电脑则视其屏幕大小与产品定位,决定要内建的ExpressCard插槽数目,基本上2个插槽算是合理数目,当然,前提是要这些外围能够成功打入市场,不然曲高和寡,即便内建了足够数量的插槽,却没有应用来使用这些插槽,那么除了造成浪费以外,也无助于ExpressCard标准的推广。

--EOF--

No TrackBacks

TrackBack URL: http://www.guduo.net/cgi-bin/mt/mt-tb.cgi/252

Leave a comment

Pages

May 2016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About this Entry

This page contains a single entry by 谷多 published on January 25, 2010 11:44 PM.

ET128入手 was the previous entry in this blog.

从拍拍网入手全新ET6282 is the next entry in this blog.

Find recent content on the main index or look in the archives to find all content.